衡陽新聞網(wǎng)
滾動新聞
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> 衡陽影視 > 衡陽視聽 > 本土新聞 > 正文:

衡陽紅色軍休故事百人講(3)丨肖霞芳:西藏戍邊二十四年

2021-08-04 20:46:44  來源:中國衡陽新聞網(wǎng)  
分享到:
 

肖霞芳:我1954年志愿入伍,1959年入黨,黨齡62年,算是個老黨員了。1956年,我從蘭州空軍司令部調(diào)到藏北地區(qū)執(zhí)行修建西藏第一個機場的任務,當時的領導說,去吧,在那里干三年,就可調(diào)回西安,但后來的情況不是這樣,不是三年,而是二十四年,我才離開了西藏。

在這二十多年里,我參加過1959年的西藏平叛,1962年的對印自衛(wèi)反擊戰(zhàn)。還參加1960年藏北牧區(qū)的民主改革。文革后期,參加“三支兩軍”在地方工作了三年多。幾十年為保衛(wèi)邊疆建設西藏,艱苦奮斗奉獻青春,立過功,受過獎,因公負傷,成了六級殘疾軍人,成為一個“生在西藏,死在西藏,埋在西藏,長期建藏”(這是當時西藏軍區(qū)領導提出的口號)的老西藏(簡稱“老藏”)。我為自己能成為一個“老藏”而感到驕傲與自豪。那么“老西藏”的精神是什么呢?概括起來就是: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(zhàn)斗、特別能忍耐、特別能團結、特別能奉獻”。這種精神,是我黨我軍在幾十年的革命實踐中產(chǎn)生出來的。

西藏是個好地方,但又是一個艱苦的地方,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考驗。

一是海拔高,氧氣少,有高原反應。這是一個避免不了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我曾在海拔4230米的藏北當雄草原生活過十年,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草原生活過一年多,我去過唐古拉山煤礦,那里海拔5200米,那個地方寸草不生,光禿禿的,那里的積雪終年不化,三伏天屋檐上掛著冰簾子,人們圍著火爐烤煤火。我還去過海拔5300米的甘巴拉空軍雷達站,那里更是一年四季冰雪不化。過去雷達站的工作人員實行兩班倒,一班在山上值班,一班在山下修整,現(xiàn)在改成遙控操作,只留極少數(shù)人在山上執(zhí)勤。缺氧是什么滋味,去過這些地方的就知道了。我這一輩子比生活在內(nèi)地的人少吸了多少氧氣,根據(jù)海拔高度和居住時間長短就能計算出來了。

二是交通不便。50年代從青海西寧乘車到拉薩兩千多公里要走20來天,從家里往返一次,要花兩個月時間。寄信、取信或發(fā)個電報要到150多公里遠的城市去辦理,回家探親,只能搭乘汽車部隊的便車,有時一等就是幾十天。頭次進藏,要自帶帳篷,自己做飯。

三是工作和生活條件差。住帳篷,燒牛糞,喝冰山雪水,沒有青菜水果,氣候嚴寒,冬季零下20多度,風吹石頭跑,四季穿棉襖,對象不好找。為了改善生活,我們曾下河抓魚,上山砍柴,開荒種菜,節(jié)假日、星期天搞勞動生產(chǎn),已成習慣,幾十年如一日。

四是探親難,顧不了小家。部隊規(guī)定,干部兩年內(nèi)探親一次,但特殊情況三年也難得探親一次。家里父母去世或生病,妻子生孩子,都沒有回家看望。我和妻子分居二十多年,僅探親兩次。一次去西藏探親,在成都等飛機花了45天,回家時又在拉薩等了一個月。探一次親,花了三個多月,妻子耽誤了工作,孩子耽誤了上學。

五是在牧區(qū)搞民主改革,生活艱苦。1960年夏季,組織上決定派我去藏北牧區(qū)搞民主改革,地點是一個牧區(qū)小村莊,這個村離公路有幾十公里距離,騎馬要走一整天。在去村子的途中,馬踹著了老鼠洞,我從馬背上摔到了馬脖子上,頭碰到了石頭上,頭破血流,很難受。剛一進村,一條碩大的藏獒,掙脫鐵鏈,竄到翻譯達瓦的背上,從頸部將棉襖撕成兩半扯了下來,差點將其脖子咬斷,幸得村里一個藏族姑娘奮力沖上前來,將藏獒用鐵鏈套住,緊緊抱住它,才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(fā)生。在村工作期間,組織上要求,必須與牧民實行“三同”,即同吃同住同勞動。所謂同吃,就是和牧民一樣,吃酥油、粘粑、喝酥油茶。這些對于漢族人來說,是難以適應的,記得工作人員中有個軍醫(yī),他一吃酥油就嘔吐。吃粘粑也難以咽下,實在饑餓了,就去野外找蘑菇、野菜充饑,差點中毒出事。同住,就是和牧民住在一個帳篷里。剛進村時,我和翻譯住在小溪邊的一頂自帶的小帳篷里,沒有安全保障,有時深更半夜會突然醒來,拔出手槍,緊握手榴彈大叫一聲,有些緊張恐怖。有對青年牧民夫婦,看到我們這種情況主動要求我們住到他們的草坯屋里去,那是一間不到20平米的草坯房,很簡陋,房子里沒有家具,空空的,被子床鋪都沒有,只有一個水壺和幾個瓷碗。房子只有一個門出入,上面用草坯蓋頂。青年夫婦叫我和達瓦住在里面,他們夫婦住在門口,這樣安全多了。我很感激這對青年夫婦。

同勞動,就是和牧民一起拾牛糞,用手抓牛糞,把牛糞拍貼在墻上或地面上,把牛糞曬干。牧民沒有煤和柴,牛糞是主要的燃料。其他勞動就是放牛放羊、擠奶、打酥油茶,樣樣都得學著去做。

三個月的同吃同住同勞動,增強了軍民之間、藏漢之間的感情,使黨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。有個牧民姑娘叫卓瑪,她家五姊妹都是尼姑,小妹只有十九歲。卓瑪喜歡聽工作隊員宣講黨的政策。為了測試這位小姑娘理解政策的程度,通過翻譯問她學了些什么,她都說出來了,也都說對了。她說,她喜歡共產(chǎn)黨,喜歡解放軍。她說共產(chǎn)黨好。她經(jīng)常把她家里的酸奶送給我們吃,五毛錢一大缽。卓瑪成了民主改革中的積極分子,進村時,奮力抱住藏獒的正是這位姑娘。那個村雖然偏遠貧困,但那里的牧民兄弟姐妹,都成了我的親人,那個村也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(xiāng)。

在雪域高原幾十年,為保衛(wèi)邊疆,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,我經(jīng)歷了許多,付出了不少,但我無怨無悔。使我高興的是幾十年后,西藏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現(xiàn)在的西藏是人們向往的,經(jīng)濟繁榮,生活富裕,社會安定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社會主義新西藏。艱苦的環(huán)境,磨練了我的革命意志,更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“黨的利益高于一切”的理解。你是共產(chǎn)黨員,就必須吃苦在前,享樂在后;你是共產(chǎn)黨員,在困難面前就要敢于擔當,樂于奉獻;你是共產(chǎn)黨員,就必須沖鋒在前,毫不膽怯;你是共產(chǎn)黨員,就必須哪里需要去哪里,越是艱險越向前。這就是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的黨性所在。

(講述:肖霞芳 整理:歐陽勝梅 圖片:夏森林 視頻:周孝芳)

人物簡介:

肖霞芳1935年11月生

個人簡歷:

1、1954年7月在湖南湘鄉(xiāng)第二中志愿入伍空軍第二預校

2、1955年8月在蘭州軍區(qū)空軍司令部氣象處工作

3、1958年3月在空軍當雄場站譯電員

4、1976年3月在空軍拉薩指揮所后勤部政委

5、1981年10月任廣州軍區(qū)空軍衡陽干休所政委

6、1986年2月批準退休

個人榮譽:

1、1960.10在空軍當雄場站因工作好,榮立三等功一次

(資料提供: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