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雷鋒·衡陽好人:衡山“最美兒媳”鄧比春悉心照顧病重公婆
衡陽新聞網(wǎng)訊 記者祝敏報道 在衡山縣福田鋪鄉(xiāng)白云村,只要提起老王家,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說“老王家有個好兒媳”。
大家說的這個好兒媳就是鄧比春,10多年來,她精心護理公公婆婆的感人事跡,贏得村民的良好口碑,被譽為“最美兒媳”。
▲鄧比春去菜園的路上
“爸,我們洗個臉就吃飯了哈,今天我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清蒸魚。”8月26日中午,記者在白云村見到鄧比春時,她正在給公公煮稀飯。當記者問及老人對兒媳鄧比春的評價時,老人口中重復著一個字:“好,好。”
鄧比春1986年出生于云南麗江,十年前,青春美麗的她懷著憧憬前往廣東打工,結識了衡山小伙王仲夏,她不顧父母反對,不嫌棄男友的貧窮,一對火熱的戀人在親人的祝福聲中走進了婚姻的殿堂。
丈夫王仲夏的家,從村路往右上坡五十米到家門口,大門朝山,階基加小路的場地,摩托車都難以掉頭,進門廳屋顯得短促,左邊是柴火灶門,右邊是踏步間,居住環(huán)境一般。
▲在鄧比春的悉心照顧下,孩子取得優(yōu)異成績
“他的婆婆患腦膜炎,癥狀時常反復發(fā)作,骨瘦如材的公公年老多病已失去勞動能力,丈夫年長四歲的哥哥也是腦膜炎不能成家,老公王仲夏常年外出打工掙錢養(yǎng)家。”在同村鄰居看來,家庭的生活起居、洗衣做飯、鋤園作菜、砍柴擔水、衛(wèi)生整理,沉重的家庭重擔由鄧比春一個人承擔,是個“特別能吃苦”的孩子。
2013年,年老體弱的公公突發(fā)小腸穿孔,鄧比春東拼西湊五萬塊錢,及時送公公去中南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,住院期間始終陪護在公公的病床前,接倒大小便,換洗衣服,喂藥喂飯,公公感動地向病友說:“我的兒媳婦比親生女兒還要好。”
▲丈夫王仲夏的老家
屋漏偏逢連夜雨,去年4月,疫情未過,公公再次小腸穿孔,同時患腦膜炎的婆婆患多發(fā)性骨折病。這時,鄧比春也措手不及,急忙打電話和丈夫商議,用最快的時間籌集了七萬多元醫(yī)藥費,把公公婆婆送進衡山縣中醫(yī)院。
院方征求她意見后,公公的手術需在小腹原處開刀,婆婆需做人工全髖關節(jié)置換手術。住院期間,鄧比春說:“我實在沒有辦法,只能帶著兩個孩子到醫(yī)院來護理公婆。”她在公公婆婆各自的病房來回穿梭,一會婆婆尿床了,一會公公口渴了,十多天里無數(shù)的往返,終于堅持到了出院。
但是命運弄人,婆婆的術后康復發(fā)生了意外,人工髖關節(jié)置換術后脫位,假體松動必須再做手術。此時她接到醫(yī)院15萬元的催款通知,高昂的費用壓得她喘不過氣。
第二天鄧比春帶著僥幸去了一家銀行,申請貸款救母,“你是什么財產(chǎn)抵押?是誰為你擔保……”工作人員連串的提問,給了她當頭一棒,她只有喪氣的離開銀行柜臺。
得知貸款不成,夫妻立馬分頭向親友求助,四天后借齊了15萬元。就這樣婆婆連續(xù)做了三次人工全髖關節(jié)置接換手術,鄧比春也累得精疲力竭。
▲鄧比春給公公熬煮稀飯
如今,她面臨的艱難困境仿佛沒有休止符,公公的二次手術的原位開刀傷口一直難以愈合,要為公公及時換藥。婆婆因連續(xù)三次人工髖關節(jié)置換手術而半癱瘓,要按時為其翻身。她每天睜開眼睛就是面對公公那難以愈合的傷口,婆婆那一道道長長的刀疤。
“80后”的鄧比春,理應與同齡人一樣,有理想、有追求,可繁重的家庭負擔,不允許她去向往,她連就近的村部娛樂廣場都未曾光顧,能睡一整晚覺都是一種奢侈,她腦海里只有公公今天怎樣,婆婆今天如何,一日三餐怎樣下廚。
盡管身處逆境,但鄧比春卻積極地面對生活。“我很少回娘家,打電話只能報喜不報憂,怕千里之外的父母為我擔心。我們夫妻恩愛,共同面對困難,債臺高筑不可怕,我們齊心協(xié)力去還債。”
說到公公婆婆的現(xiàn)狀的時候,鄧比春右手捂著胸膛堅定說道:“我會堅持憑良心做事做人,公婆就是我自己的爸爸媽媽,我有義務也有責任。我會義無反顧、竭盡所能陪伴和照顧老人到最后。”鄧比春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,就像她的名字一樣,比春天更美麗,更燦爛的溫暖著公公婆婆的往后余生。